Yongfu's Blog

大學獲得的重要東西

Jan 30, 2020

本來想在大四畢業的時候,寫個大學生涯回顧或是畢業感想之類的東西 (幫助自己回味),但那時覺得有太多東西可以寫—換句話說,就是沒東西可以寫,因為沒有什麼特別重要、令人印象深刻的事情。接著,大學四年就這麼悄悄地過完,似乎沒留下多少痕跡,馬上就進入 (遠超意料之外) 繁忙的碩士班生活。有了碩班的對比,大學生活期間獲得的真正重要的東西才逐漸浮現出來—不是學會什麼厲害的技術而具備謀得穩定工作的能力,而是獲得了一些人格特質、信念以及興趣,讓我在面對各種挫折與挑戰時,能有一股力量支持我前進。

回顧大學生活,會發現這真的是人生重要的轉折時期。這段時間是人生最自由 (也是第一次嚐到自由) 的時期,能像塊海綿一樣,沒有顧忌地到處吸收新知識與想法,無時無刻地成長。也因為成長過程中,各種因素都在彼此影響 (興趣影響到接觸的東西,進而影響到人格特質與信念,而這些又反過來影響興趣,循環不休),我發現很難記錄下大學時期所獲得的這些內在的東西,所以這邊將這些本是一塊的東西硬是切分成三個概念記錄下來。

Growth Mindset

我爸是個很聰明、腦筋動很快的人。像許多人一樣,他覺得智力與聰明才智是天生註定無法改變的,且對一個人日後的成就有非常重要的影響。很不幸地,我並沒有遺傳到他的聰明才智,但卻潛移默化地繼承了他的這種想法。我不確定這種想法與我小時候缺乏自信有無關聯,但我知道在我大學花了三四年與這想法奮鬥並逐漸擺脫它的過程中,我看見自己釋放出前所未見的潛力,並在各個方面持續進步。這些進步全都是後天習得的,與「聰明才智」沒什麼關聯。

雖然自己是讀心理系的,也在大二就聽過 Fixed vs. Growth Mindset 的概念,但直到自己親身經歷從「認為一個人的能力是天生固定的」到「相信後天努力可以讓一個人變聰明」的過程,才真正體會到這個信念對一個人的發展影響有多麼深遠。而自己之所以能走過這段路,我想很大部份要歸功於運氣吧。

研究興趣

高中決定申請心理系的時候,其實並不太確定自己對「心理學」的哪個部份感到興趣,只是覺得對人類心智的某個東西有興趣,卻說不上那是什麼。我以為透過一門門系上開設的課程,終能「發現」自己喜歡的是「哪一個」領域。但每個人的成長發展過程都不一樣,怎麼可能運氣這麼好,心理學裡面剛好有這麼一個「領域」跟自己的興趣吻合 (而且還要系上有老師關心這領域)。我猜許多人在這種情況下,都嘗試過「修正」自己的興趣,讓自己的研究題目與老師的專業越接近越好1。但在還沒徹底弄清楚自己真正的興趣是什麼之前,因為各種因素 (升學、大專生計畫等) 而有意無意地說服自己這個題目就是自己「感興趣」的,很可能會讓自己在做這個題目時很痛苦。只有在認識到自己真正感興趣的主題,並且認知到這個主題與目前研究題目存在差異,對於這個主題的興趣才能成為繼續做研究的動力,因為這時才能嘗試去找出興趣與研究題目之間的關聯,好了解做當前題目的意義

我很慶幸在隱約感覺到自己的興趣難以被囊括在心理學之下時,嘗試去接觸其它領域 (生物學、人類學、語言學),也很慶幸自己在其它領域 (生物學) 碰壁時,沒有嘗試欺騙自己對這領域很感興趣,而是選擇離開與接受失敗2。在語言所待了一個學期,我很確定當初的選擇是正確的。語法課所介紹的許多功能與認知語言學的想法,確實在許多地方與我最感興趣的主題有所關聯。我想這就是我讀著枯燥的語言學文章時的動力來源。

Diversity

「多元」這個概念本身就很多元,可以指涉生活中的太多層面了。上文提到的 fixed mindset 某種程度上可算是「多元」的相反,因為 fixed mindset 相信人生只有一種可能 (至少在能力上)。相信人生不只一種可能是我很重要的動力來源。我的研究興趣非常的特殊3,而我目前讀的語言所是與這個興趣最接近的研究所 (據我所知)。如果我未來要讀博士班,一定是與這個興趣有關 (無關的話,我大概讀不下去)。換言之,我是在充分接受自己未來很可能無法繼續追求研究夢想的現實下,才心無旁鶩地完成碩士班的申請。

因為已經做好失敗的準備,所以可以專注在知識的追求4;因為相信人生不只一種可能,所以可以接受失敗。畢竟興趣這東西本來就不是注定的5,而是在成長過程中逐漸建構出來的,所以縱使我對這個研究興趣非常地癡迷,但若因種種因素無法繼續追求這個夢想,我也能接受進入職場工作。人生能做自己最喜歡的事固然最好,但這不代表「最喜歡的事」靜止在那邊等著被追求。「最喜歡的事」應該是會動的,並在我們努力體驗人生的道路上與我們相遇。

另一種「多元」的概念,是意識到並尊重人會因為經歷相異而有所不同。高中以前,我生活在一個傳統保守的環境。上了高中後,接受了一些新想法,讓我當時在價值觀上有些拉扯。大學將近畢業時,終於能比較冷靜地理解與體會各種衝突的價值觀。因為經歷過這種價值觀反轉 (又轉回去,最後轉到中間) 的過程,我能充分體驗到人的想法真的會因成長背景而有頗大的差異。沒有那個最「正確」或最「高尚」的觀念,每種觀念都有其價值與重量,因為它們背後都代表著一個人生活以及成長的經驗。

小結

回顧大學生活,會發現自己何其幸運。首先,若不是父母給予我經濟支持以及學習的自由,我不可能無憂無慮、隨心所欲地學習周遭的事物。此外,大學時期沒有最好的朋友的陪伴,我也不可能認真體驗生活、反省與思索自己的所作所為。上文中的許多內在特質,都是在與朋友相處交流中,逐漸建構出來的。我想,這就是我大學最幸運的事了!


  1. 我這邊不是在批評學生想盡量讓研究題目符合老師的期待這件事。相反的,我覺得這是必須的。我這邊只是要強調學生不該在未經慎重考慮下,直接嘗試 fit in 老師的期待。 ↩︎

  2. 我是在意識到生物學與我感興趣的主題有很大的關聯,但不是唯一重要的關聯才選擇離開的。在這段期間得到的想法已讓我看到足夠的東西,但更深入的鑽研這個領域,只會讓我逐漸遠離自己的興趣,所以我才選擇離開。雖然這段期間的學習相當地痛苦,但 (事後看來) 卻帶給我許多的收穫。 ↩︎

  3. 事實上我還未在台灣看過與我研究興趣類似的人。 ↩︎

  4. 學習與追求知識本身,就是個非常享受的過程,所以就算未來無法就讀相關領域,光是學習本身就足夠成為讀完碩班的理由。 ↩︎

  5. 我不相信人「生來」就注定該做某事。這又是個 diversity 的概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