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ngfu's Blog

擁抱生命賜予的每一刻

從電影《異星入境》看接納與經驗性迴避

Despite knowing the journey
and where it leads,
I embrace it.
And I welcome every moment of it.
— Arrival (2016)

電影《異星入境》中,主角 Louise 即使能預見未來女兒會因罕見疾病而早逝,也知道丈夫會因此而離開,她仍然選擇走上這條路,不去更改她早已預知的未來。為什麼?

我起初認為是因為與女兒相處的經驗太過珍貴,讓 Louise 寧願面對失去的疼痛也不願犧牲掉這些美好的經驗。後來發現,這解釋背後其實有個非常大的假設—正向經驗比起負向經驗來得「重要」,理性的人們應該會追求「正向 - 負向 > 0」的人生。後來有些長進之後,才發現這個假設應該恰恰與 Louise 的信念完全相反。我想 Louise 相信的是,各種經驗都同等珍貴,不論是歡喜、悲痛、迎接新生命還是面對生命的消亡。即使是心碎之下,還是有感激的時刻。而她是在看遍自己的一生之後,才得出這個結論的。她選擇去用心擁抱生命賜予她的每一個時刻。

或許最難以理解的是,擁抱負面經驗的意義何在?一個合理的解釋是,「辛苦過後的果實最甜美」,光明需要有黑暗的對比才顯得珍貴,所以負面經驗是為了襯托正面經驗才有意義。

但我覺得不僅是如此。

擁抱負面經驗本身就是有意義的。透過這類經驗,我們才能體會到自己的渺小、才能夠謙遜;透過細心品嚐自己的痛苦,我們才能學會擁抱自己,也才能真正理解別人的苦痛、才有辦法同理他人。這些經驗本身雖然不愉快,但正是因為這些經驗,生命才能有溫度,我們才能感受到活著的感覺。

電影
電影

然而,社會與家庭告訴我們的,往往是相反的。我們被鼓勵去擁抱「好」的經驗,去避開「不好」的狀態。在我們能真正平等去感受各種經驗之前,早已根深柢固地認為只有正向經驗才可能有意義,負向經驗只會帶來傷害,一遇到就要趕緊逃開、脫離這種狀態。有時候甚至認為自己處在負面狀態時是不道德的,因為這會帶給親友困擾。然而實際的情況是,越是迴避負面經驗,我們越可能因此受害,而這正是經驗性迴避 (Experiential Avoidance) 告訴我們的事情。這概念是指人們企圖去避免感受特定經驗的傾向,例如,面對負面的想法、記憶、情緒以及身體感受時,人們常會去壓抑它們以避免經驗到這些感受。但這麼做卻會帶來更大的傷害。例如,因為失去孩子太過痛苦而透過酒精與藥物麻痺自己的感受;因為認知到自殺念頭的可怕而拼命壓抑它,反而更容易擔心自殺 (白熊效應) (Hayes et al., 1996)。

與經驗性迴避相反的概念是接納 (Acceptance)。舉例來說,在面對負向情緒時,接納是去不帶評價地接受自己正處在情緒下,並仔細感受情緒,擁抱當下的感覺,而不去嘗試擺脫它。如果感到悲傷,就好好感受悲傷;如果感到憤怒,就好好感受憤怒 1。能做到接納,才有辦法平等地面對與擁抱生命裡的各種經驗。而要做到接納,前提是要能盡量不帶評價地面對眼前的事實。所以,在接納的概念裡,本就沒有好與壞,接納就是用人事物原本的樣貌去理解人事物。也因此,接納本身就蘊含著平等的概念,我們無法只接納「好」的而不去接納「不好」的,因為在分辨好壞的同時,我們就已經下了評價,我們就在透過濾鏡看著扭曲的世界,我們就無法如實地體驗活著的感覺。


參考資料

Hayes, S. C., Wilson, K. G., Gifford, E. V., Follette, V. M., & Strosahl, K. (1996). Experiential avoidance and behavioral disorders: A functional dimensional approach to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64(6), 1152–1168.


  1. 重要的是去「感受」而不是被「自動化的思考」拉著走,因為這些自動化的思考時常帶著強烈的評價,例如,「你不應該感到生氣」、「哭出來好羞恥」、「悲傷不能解決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