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ngfu's Blog

用最純粹的真實打動世界

電影《豬殺令》的解析與詮釋

Mar 11, 2022

這邊要來推薦《豬殺令》,大概是這兩三年來我最愛的一部電影。這是一部平靜下來去感受,會內心暖呼呼的電影——不是催淚彈,也沒有大起大落的強烈情緒,但就是樸實真摯的情感緩慢而扎實地在心中逐步擴張,一部觸動靈魂又洗滌心靈的電影。

下方是我看完電影後的理解與詮釋,內容基本上已經含蓋了重要的劇情。這部電影其實不怕劇情雷,但很怕詮釋雷,所以強烈建議在未看過電影前不要閱讀下方內容。


前一陣子看了兩次《豬殺令》,在腦袋中又反芻了無數次,真的超愛這部電影!仔細思索故事內容時,發覺這部電影跟《高年級實習生》有些類似,編導似乎都想將心目中的「理想人格」,呈現在片中的主角——我覺得《高年級實習生》的 Ben 以及《豬殺令》的 Robin 分別就是兩部電影中的理想人格。

在《豬殺令》中,Robin 看似是一個與社會脫節的「怪人」。他隱居在山中的簡陋小屋、不修邊幅、靠著採集松露為生。採到的松露不是拿去賣錢,而是透過以物易物的方式跟中盤商 Amir 交換生活必需品 (多數為食物)。Robin 下山去尋找他被綁架的松露豬時的各種場面,看起來就像是個不可理喻的瘋子,世間的「道理」(例如,松露豬不見再買一隻就好)、城鎮內部運作的「潛規則」(例如,某人權勢很大你惹不起) 都無法阻攔 Robin 尋找他的豬。原因很簡單,因為 Robin 不是為了採集松露才需要豬,他是因為愛那隻豬才需要她。

Robin 這角色所體現的是那些對自己非常誠實、堅毅地相信自己的價值並且依循這些價值而行動的人,所以他看起來會與這個社會格格不入——不是因為 Robin 很「怪」,而是因為他太真實而這個社會太虛偽了;他知道社會上有太多所謂的「道理」與「規則」並非源自人們最真摯的自己,有太多時候,人們為了依循社會認為的「合理」而對自己內心深處最真實的感受視而不見。所以,Robin 才會對以前被他開除的廚師 Derek 說出這段醍醐灌頂的話 (Derek 年輕時想開酒吧,但最後服膺於社會價值,封閉了這理想而選擇開了能賺錢與累積名聲的高級餐廳):

They’re not real. You get that, right?
None of it is real.
The critics aren’t real…
the customers aren’t real…
because this isn’t real.
You aren’t real.

Derek, why do you care about these people?
They don’t care about you, none of them.
They don’t even know you because you haven’t shown them.

Every day, you wake up and there’ll be less of you.
You live your life for them, and they don’t even see you.
You don’t even see yourself.
We don’t get a lot of things to really care about.1

1 這段 Derek 的表情從笑臉迎人、困惑、面有難色、強顏歡笑,到最後快哭出來,真的太精彩了… 

在故事後半段時,Robin 說服 Darius (綁架豬的主使者,也是 Amir 的父親) 說出豬的下落時,也完全依循著自己所擁抱的價值。Robin 第一次去找 Darius 理論時,Darius 只想用錢打發他,完全不告訴他豬的下落、不願意敞開心胸與他對話。多年前 Darius 與妻子曾吃過 Robin 煮的一頓晚餐,那晚他和妻子非常開心,菜餚的美味讓他們即使多年後依舊時常提到這頓晚餐。後來,Darius 的妻子因自殺未遂成為植物人長年臥床,Darius 或因妻子或因事業,也變得冷淡、強悍、變成情感的絕緣體。Robin 透過 Amir 知道了這些事,也清楚地記得自己當年為他們做過菜 (這件事反映 Robin 是多麼熱愛自己廚師的工作——他記得自己煮過的每一頓飯以及服務過的每一位客人)。於是,Robin 決定為 Darius 做他和妻子當年吃過的那頓飯——Darius 嚐了主菜,喝了紅酒……這些熟悉的味道喚起了當年的記憶,跟隨記憶而來的是汩汩湧出的強烈情感。在感受到壓抑多年後湧出的情感,Darius 與 Robin 終於能站在同一個平台上對話。此刻的 Darius 才真正感受到 Robin 真誠而簡單的動機——對豬的愛,就如同自己對於妻子的愛一樣。在這些誠懇真實的情感之下,世俗的規則、利益、權勢、面子、似是而非的理由……都顯得微不足道,唯一重要的是以真相回應 Robin 的真誠。然而不幸的是,真相是 Robin 的豬在被綁架的過程中受傷身亡了。

Robin 得知豬死掉之後的最後這段劇情又將故事的層次推高了一層。整個故事中,可以看到 Robin 是一個對自己非常誠實的人,但即便誠實如 Robin,仍有不願直視、不願面對的真相。Robin 這十五年來會躲進山中隱居,就是因為妻子的逝去。他離開與妻子共同生活的城鎮,好遠離各種觸景傷情。對於妻子的情感,則轉而寄託於他的松露豬上。為了尋找被綁架的豬,Robin 被迫回到原本生活的城鎮,在這個過程中,他其實也正慢慢地、下意識地開始面對失去妻子的傷痛 (例如,發覺故居院子中的柿子樹已然不在,一旁的孩子問他說樹是死掉了嗎)。在故事接近尾聲時,Amir 與 Robin 坐在小餐館裡,Robin 仍對於豬的死去無法釋懷,碎念著:“If I never came looking for her, in my head, she’d still be alive.”,而 Amir 的一句話點醒了 Robin: “But she wouldn’t be.”。正是這句話讓 Robin 意識到豬的死去已是事實,一項他無論如何幻想也無法改變的真相。他必須懷著這份傷痛,才能真實地活在這個世上。在意識到並接受自己永遠失去豬的同時,Robin 也終於接受了自己永遠失去了妻子的事實。